梅花文苑
[原创]最后的闺秀 - 散文 - 论坛频道 - 梅花文苑
当前位置:梅花文苑论坛频道散文 → 贴子正文
      查看回贴:版主:梅江晴月  
当前离线 梅江晴月


IP:218.241.251.*
2016-11-11 23:05:22  楼主
主题:[原创]最后的闺秀

最后的闺秀
梅江晴月

1909年,安徽合肥龙门巷,凌晨3点钟,一个只有七个多月的早产女娃出生了。因为脐带绕颈3周,她已窒息地太久,小脸发紫,小嘴紧绷,似乎已无生命特征。祖母不甘心,让接生婆用尽办法,倒立打几十下屁股、冷热水交替浇背和胸、人工呼吸,整整抢救了七个小时,小女孩依然不动也不哭。一个抽水烟的女人说:我来试试吧。水烟抽了一袋又一袋,五十袋、一百袋,围裙里的小婴儿不小心掉到了脚盆里,在人们几乎已经绝望的时候,她的小鼻子和小嘴唇在动,虽然很微弱,但真地活过来了。
这个小女婴,就是《最后的闺秀》的作者张允和。
张家二姐张允和,从小在富足的家庭里长大,父亲怀着教育的理想自己出资独立创办了乐益女中,也因此张家姐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们家里就请了有古文老师、现代白话文老师、绘画老师等,可谓老师比学生数量还要多。受益于父亲对教育的重视,张允和也一路从女中上了大学,可谓是从闺房中走了出来。
满满的都是回忆,满满的都是爱。从父亲、母亲到恩师俞平伯、张闻天,从小时候的姐妹情趣到含饴弄孙之乐。她的文字里,充满了温馨和情趣,哪怕被红卫兵抄家质问,她仍然能把那一场景写地有声有色有趣之极,丝毫不见慌乱和悲伤。
她的三妹是张兆和、三妹夫沈从文,可以说她是张兆和和沈从文的媒人,《半个字的电报》一文作了解释,只可惜该文在写完后的第二天沈从文就去世了,并没能看到张允和在《半个字的电报》里介绍她当媒人的始末。
她从小喜欢昆曲,姐妹几个都上台演过昆曲,个个都是其中好手,大姐张元和和二姐张允和还曾一起赴美表演过昆曲《游园》。张允和偏爱昆曲中的小丑,也多次演过小丑的角色,甚至有一文专门命名为《小丑》。
张家姐妹兄弟十人,允和排老二,尽管从小多病,却在母亲去世之后逐渐坚强了起来。当时,张允和大姐不在老家,老二很自然地成了孩子们的王。兄弟姐妹们的感情自然好地没法说,《王觉悟闹学》、《大弟新娘俏》都描写了他们儿时的趣事。因为姐妹众多,能欢聚一堂却也不容易,1946年7月十姐弟在上海相聚之后又各奔东西。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十兄妹创办了家庭杂志《水》,70年后在张家二姐的呼吁下又重新开始制作这份家庭杂志,怀念他们的父亲母亲轶事,写他们大家庭的家事。这份图文并茂,汇集书画、诗词、散文等各种题材的家庭杂志在十家姐弟及少数亲友中传看,也可见兄弟姐妹之情的亲厚。
1952年的“三反运动”,因二姐家境富裕被认定为地主身份作了“老虎”,被迫写了两万字的“交待”。文化大革命,爱人、孩子全都下放农村,她一个人带着孙女在北京生活。其中还遭遇了被逼指证、被逼交待、家里遭孩子们抢劫等不幸,她仍然用幽默潇洒的字句把不幸写地那么轻松,可见她是一个非常乐观豁达的人。
因为对昆曲实在外行,恋恋昆曲中那些文章大多匆匆一略,没多少内容留在心中。而作者张允和在北京昆曲研习社五十年,她看昆曲、赞昆曲、演昆曲,昆曲几乎是她毕生的事业,所以她的笔下有了昆曲之历史、昆曲之瑰丽、昆曲之优美、昆曲之名家、昆曲之传承,字里行间都是她对昆曲的热爱。
民国多才女,《最后的闺秀》作者张允和当然也是其中之一。她给多家报刊杂志写过专栏,也当过老师和编辑。从旧时代的闺中女子到新时代的女性,出生名门、遭遇战争、历经文革,依然高昂着头潇洒生活,原来这就是最后的闺秀。

个性签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 (当前第1页 共00条记录)
快速回复主题: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 →插入表情图  心情图片
   

|友情链接|| 在线留言 | 网站管理 |

Copyright 2008-2026 www.njwen.com 梅花文苑/ 网站联系QQ:975154019 /苏ICP备13030835号 Rights Reserved 0天0小时0分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