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文苑
[原创]有一种关系,叫老乡 - 散文 - 论坛频道 - 梅花文苑
当前位置:梅花文苑论坛频道散文 → 贴子正文
      查看回贴:版主:梅江晴月  
当前离线 梅江晴月


IP:49.4.162.*
2016-04-19 09:20:27  楼主
主题:[原创]有一种关系,叫老乡

 喝着咖啡的午后,突然很想写一写老乡之间的情谊,于是,放下忙碌的心情,整理脑间的思绪,让那些感觉重新呈现在文字中。
 还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是相邻大学的一个老乡带着我走进校园,带领着我完成了新生报到的过程,那时候,那熟悉的乡音几乎是我心灵的依靠。此后,上大学的这几年,常常和老乡们一起吃喝玩乐,以便一解乡愁。每次回家和回校也都有老乡结伴而行,也很自然地接受着老乡们的照顾。毕业后,大部分老乡都回了南方,而我因为来了北京,和老乡们的联系也就少了很多,不过幸运的是,在这离故乡十分遥远的北京,又认识了新的老乡,又感受到了属于故乡的情谊。
 我曾收到一位老乡的邀请,让我去参加他孩子的满月宴。长久的不联系,几乎使我忘记了这一位老乡的存在,因为他算是一位成功人士,创业之旅风声水起,“为你读诗”APP平台已经挤入前一百的排名。对于我这样如此普通的人来说,似乎有些遥不可及,因此我若无事是不会想到主动去联系这一位老乡的。好在他的邀请短信说明他看重着老乡之间的这份情谊,也算是给了我们重新见面的机会,听说他同时也邀请了其他几位老乡,为能继续保持同乡之间的联系,我毫不迟疑地去参加宴会了。宴席间发现的确还有另外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老乡,有在北京图书馆工作的,有在包装设计界工作的,这些工作差异并未妨碍我们的交流,相反,熟悉的浙江方言立刻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说到老乡,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上大学认识的王老师。
 王老师和我并不在同一系,也从不曾给我上过课,但却是我在大学里认识的时间最长关系最好的一位老师。在我之前,在我之后,有多少学子因了老乡的关系受了王老师的照顾,其实我并不清楚,但我所知道的,先后就有四位老乡受到王老师的照顾,在王老师家里感受到了父亲的慈爱。第一位是金学长,在我去上大学的时候他已经毕业去嘉兴工作了,学长的联系方式是王老师给我的,因为王老师眼里该学长实在很优秀,后来我去嘉兴的时候还顺便见了金学长一面,再后来在和高中班主任的聚餐中才知道,该学长竟然也是我班主任的学生。第二位是严学长,我上大一的时候他上大四,和王老师的认识是他介绍的。那时候王老师的女儿正上高三,于是我便成了半个家教兼朋友,每到周末我便准点去王老师家改善伙食,红烧肉、土豆炖鸡块等美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营养,当然有时候我也会陪着王老师的女儿一起上自习,在力所能及的时候给予她学业上的指导。再后来,我的一位亲戚上大学,王老师帮了很大的忙,亲戚也如愿以偿地上了我的母校,这样一来,我的那位亲戚成了继我之后又一位经常出没在王老师家里的小老乡。就这样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地维持了下来,期间我毕业来京,王老师的女儿考托福去了美国,王老师退休后去了深圳。地域的差距,实际上在现今网络无处不在的当今世界并不能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的联系从未断过。逢年过节的时候,如果我不小心忘记了提前打电话给王老师,他必然会主动给我打来电话问候我全家人,也同时会带来他一家人的最新消息。也许空间的距离依然遥远,但有些情谊并未远离,王老师依然犹如慈爱的父亲一般存在于我的生活中。去年深圳出差的时候,我去探望了王老师,七十多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看到我非常高兴,我走的时候非要送我到车站。去年年底,我生闺女的时候给他打电话,把我的喜事分享给他,才知道他竟然生病住院了,听到这消息让我很是担心,毕竟年龄这么大了。这里,也真心祝愿王老师尽快恢复健康。仔细想想,从我上大学到现在已经过了整整22年呢,这样的老乡交情实在是浓厚之极。
  在我的QQ好友里有个朋友的名字叫阿辉,在来北京之前其实我们并不认识,其中的纽带是一个同学,那个同学是我的初中同学恰巧是阿辉的高中同学,于是就介绍我们认识了。阿辉和我同一年毕业,虽然上的不是同一所高中,但因为是同龄人的缘故走得要近一些,通过他我又认识了他们班的好多同学,回老家的时候一起打过牌一起喝过酒,那相同的语言使我一度觉得自己也是他们之中的一员。刚来北京的时候,认识的朋友并不太多,老乡阿辉,自然成了我的一位为数不多还能说地上话的朋友。还记得第一次去他家拜访,听着来自老家的乡音,我一下子就放松了心情,而他父母所做的饭菜,又满含着家乡的味道。这一切都使我倍感亲切,使我这一个长年在外的游子之心,似乎一下次就找到了支点。当然,阿辉也是一个相当热情的人,有时候在QQ上碰到便会大聊我们相互认识的同学,或家乡的奇闻趣事,有时候需要帮忙了,一个电话打过去,他也毫不迟疑。有次跟同事说起,我有个特哥们的群,关系极好。这个特哥们的群主就是阿辉了,春节的时候,他一家三口带着家乡的特产来看望我,让我在熟悉的味道里再次被老乡之间的这份情谊所感动。
  阳台,是我一个文友的笔名,是廿文学之呼吸空间的群主,也是我认识的众多老乡里的一个。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听一个老乡说他哥哥是个文学爱好者,要介绍给我认识一下,使我也能接受文学的熏陶,便于我更快捷地走上文学道路。作为文学青年的我,自然是欣然同意了。现在,我已经不记得是我先写的信,还是阳台先联系的我,总之是通过阳台的弟弟认识了。有了联系方式后,阳台介绍我上了兰墨飘香的网站,那是一个兰溪的文学网站,在那里我认识了不少的文友,也通过自己的一些文章获得了认同。再后来,阳台经常给我寄来他所主编的《芥子园》,使我这么多年都没有离开文字太远。我的第一本书《浅唱》之所以能出版,离不开阳台的帮助和鼓励。出版之间的任何事宜都是他替我操办的,我所做的只是将书稿整理完毕发给他。后续,我的书以及我的其他一些有关文学方面的证书也都是他经手给我寄来的,比如兰墨飘香的诗歌三等奖,金华女作家书展证书等等。应该说,是老乡阳台影响着我的文学之路,尽管和他作协成员身份相比来说,我充其量只是一个混混写手,但正因为他的影响和我自己的坚持,才使我的业余爱好逐渐生根发芽。
  微信流行以后,有热心的老乡组建了“兰溪人在北京”的微信群,于是又认识了很多老乡。大家经常在群里交流家乡的美食,家乡的发展,其乐融融。在这里,我们似乎很容易就找到共鸣,一份家乡菜、一句家乡的语言、一张家乡的照片、一则家乡的新闻,都会让我们这些身在外的游子们充满了思乡的情绪。
  值得写的老乡似乎还有很多。通过阳台认识的“为你读诗”的老板项建新,送了我一本亲笔签名的《IT赌命》,那个满月宴就是他邀请的;通过阿辉的高中同学认识的比我低一届的笑笑,常常在我的博客评论中出现,不久前利用加班的时间间隙提着大包小包来看望我和闺女;还是通过阳台认识的CCTV少儿频道主持人盛利的父亲,虽然没有见过面但也经常在QQ上聊故乡谈文学;通过文学群认识的图书编辑胡小家,送了好几本书给我,也很耐心地和我交流图书编辑工作;通过高中班主任认识的《人民日报》的记者小谢,饭桌上留下了联系方式。至于其他的老乡零零散散还有一些,虽然说交情不太浓厚,但在网络上也一直能看到踪影,在生活中也还偶有联系。老乡,是那纯纯的乡音使我们彼此还有联系,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次评论,似乎无论在哪里,总有一种乡情包围着。这乡情,也许没有同学的情谊那么深厚,也比不过爱人之间的甜蜜,但它一直存在着,存在于我普普通通的日子里,想起,是一种安心,是平淡日子里不可或缺的一种美丽。
个性签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 (当前第1页 共00条记录)
快速回复主题: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 →插入表情图  心情图片
   

|友情链接|| 在线留言 | 网站管理 |

Copyright 2008-2026 www.njwen.com 梅花文苑/ 网站联系QQ:975154019 /苏ICP备13030835号 Rights Reserved 0天0小时0分0秒